(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)

           

日本文化中提倡的“以和为贵”常被视为人际和谐的典范,但在实际生活中,它是否总是有效?是否还有更本质的价值在支撑这种文化倾向?本文将尝试从“互相尊重”的角度切入,重新审视“以和为贵”。

以和为贵

日本文化所强调以和为贵,更具体来讲,是一种大家在一个所属集体中保持氛围流向的习性。

“和”,并不一定是通常意义的世界和平,而是这个集体中的和谐。

以和为贵在日语中也对应了「和を大事に」「空気を読む」,后者译过来有“氛围解读”之意。本文倾向于使用“以和为贵”,而不是“氛围解读”。

观察与反思

日本文化的一些现象不单单只是日本人的现象,它本质上很多是人类共通的性质——只是在日本的环境中的体现形式是如此这般。

以和为贵其实并不能被日本人完美的执行和实施。
这一观念本身就带有理想化的色彩,任何国家的人都难以完美实践——日本人也知道这一点。

真正在以和为贵上能做到出色的人,往往同时贯彻了另一个理念:互相尊重

「以和为贵」可以理解为一种表层的文化行为倾向,而「互相尊重」则是一种支撑它得以良性运作的内在价值观。当“以和为贵”缺乏“互相尊重”作为内核时,便容易流于形式主义、回避冲突,甚至造成压抑。

“空気を読む”有时并不只是体贴,而是带有“避免成为异类”的社会压力。这种文化机制虽然能维持表面和谐,却也可能导致人们难以表达真实想法,甚至压抑自我。

互相尊重

以和为贵的内容没有为:“在和谐被打破时要怎么办”提供指导意见。而实际的人际交往中,和谐被打破却是常态。

和谐被打破时,能够做出打圆场和给台阶下的行动的人,往往都本着互相尊重的心理执行。

我片面地认为日本所崇尚的互相尊重包含这几种内容:

  • 在人际关系上多费心
  • 看人看基本面,不是氛围
  • 相信他人是会变化的,会因为自己的影响变好的
  • 包容失误,不拘小节
  • 对自己有信心,也对别人有信心

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感受这几点的不同。

设想有A、B、C和其它同事在一起吃饭,庆祝一个项目的成功。


以和为贵、但没有互相尊重

A: 这次项目成功多亏了B
B: 嗨,我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C: 这样啊,不过也辛苦了。 (看氛围的回答)

A: 这次项目成功多亏了B
B: 嗨,我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C: 这对于你来说都是大不了的,那我就是团队里的吊车尾了。 (过度自谦,对自己没信心)

以和为贵、互相尊重

A: 这次项目成功多亏了B
B: 嗨,我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C: 既然部长(A)都点名说你了,你贡献一定很大吧! (从基本信息出发的回答。虽然C不认识B,但知道A是部长,也知道这次项目的成功不容易。)

A: 这次项目成功多亏了B
B: 嗨,我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C: 如果这次的成功对于你都是小事,那我不敢想你以后会多成功。 (相信他人是会变化的、变好的,对他人有信心)

非以和为贵

A: 这次项目成功多亏了B
B: 嗨,我也没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C: 少来,别谦虚了! (脱离了‘以和为贵’与‘互相尊重’所推崇的交流精神。这个回复也不属于日本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了)


虽然这么社交很累,不过我们能通过这么几个例子看出来,在同样以和为贵的前提下,在互相尊重为变量的时候会引出不同的对应方式,而且明显引入互相尊重的交流会更胜一筹。

注意,上面的C如果本着类似于"通过计算得到的回复"或者“总之抬高别人就对了”类似想法的话则意义不同。这违背了“在交流上费心”这一点。

在任何一次交流,懂得互相尊重的人会拥抱交流中发生的未知,懂得赞赏、交换认知和共同进步。在互相尊重的概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化干戈为玉帛。

和谐的背后,是耗尽的能量

贯彻“以和为贵”与“互相尊重”并非易事,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对他人的敏感度与理解心。而这种敏感与理解,不仅是技能,更是一种心理能量的消耗。

社交本身就需要能量。要做到真正尊重他人、回应得体,并读懂氛围或个体的需求,意味着我们在每一次互动中都要投入注意力、共情能力和情绪控制力。这些都属于“社会能量”或“心理资源”。这些资源不是无限的——当一个人处于疲惫、焦虑、压抑或心事重重的状态时,哪怕他平常是一个擅长体察他人情绪、说话圆滑得体的人,也可能在一瞬间变得沉默、生硬或不再顾及氛围。

这时,他可能并不是突然“变得不合群”了,也不是“态度有问题”,他只是暂时没有多余的能量来维持精致的社交行为罢了。

这在日本职场或集体文化中尤其容易被误解。因为“以和为贵”的文化倾向于鼓励大家保持一致、维持表面的和谐,当有人突然沉默或“气氛不对”,就很容易被看作是“读空气失败”或“不合群”。但实际上,很多时候,这只是心理能量耗尽的一种表现。

如何看待能量的波动?

不要把一时的沉默或冷淡视为人格的标签

一个人今天很冷漠,不代表他永远如此。昨天那个幽默风趣、今天却不想讲话的同事,可能只是因为昨晚失眠,或正经历一些你无法察觉的压力。

在和谐之上,先给彼此喘息的空间

如果“和”是紧绷和压抑得来的,它终究会碎。真正的“和”,是包容每个人的高低起伏,不用每一次都“演”出完美的回应。

尊重他人的沉默,也是互相尊重的一部分

当别人不愿多说时,能够识趣地给出空间,是一种高级的社交。甚至,比“说对话”更难。

不必时刻要求自己“完美地回应”

社交不是考试。与其强撑着回应、表演、维持场面,不如真诚地说:“今天我有点累,可能不太说话,请见谅。”对方若懂你,自然会理解。

总结

可见,在同样的文化语境下,“以和为贵”如果没有真正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,容易沦为一种社交策略。而带着真诚与信任的互动方式,才是实现真正人际和谐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

(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)

   

发表回复